虫子鸡养殖误区发表时间:2021-08-22 15:20 误区一 用活体虫子饲喂鸡,能让鸡只食欲更好,长的更快。 以蚯蚓为例,确实,活体蚯蚓的适口性确实比饲料或蚯蚓粉的适口要好,活体蚯蚓在地面上扭动,可以吸引鸡的注意力,引导鸡去啄食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鸡的啄食量。 但事实上,活体蚯蚓没有经过加温杀菌,蚯蚓体内的寄生虫也没有被杀死,一起被鸡吃进了肚子里。也有例子表明,鸡吃了活蚯蚓,蚯蚓体内的寄生虫转而鸡舍在鸡的肠道内,导致鸡患了消化道疾病,最后导致死亡。专家建议,在喂食蚯蚓时,最好经过加工处理,将蚯蚓粉或干蚯蚓加到饲料中去。 误区二 “生态虫子鸡”一定要一直吃虫子,才是正宗的虫子鸡。 对于消费者来说,一定认为虫子吃的越多,鸡就越好,一些养殖新手一定也会有同样的饲养误区。“虫子鸡”并不需要时刻的喂食虫子,雏鸡阶段,消化功能并不完全,所需要的营养结构是以平衡为主,过分的喂食“虫子”会使其营养单一不均衡而导致雏鸡质量差。 黄粉虫和蚯蚓是高蛋白饲料,用量一定要适当,一般为放养的1~3个月在饲料中适当添加“虫子”即可,过多的投喂虫子饲料反而会让鸡只因营养不均衡产生应激反应。且对于养殖者来说,加大黄粉虫的饲喂量,即加大了养鸡的饲料成本,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,全程使用“虫子“喂食也是不可取的一种养殖模式。专家认为,养殖“生态虫子鸡”,应该在保证消费者和养殖者双方利益的前提下,尽量的提高鸡的品质,而不是盲目的养殖。 误区三 “生态鸡”养殖应该从“娃娃”抓起,雏鸡阶段就开始放养。 雏鸡是鸡只最初的生长阶段,由于雏鸡的身体发育任处于发育阶段,对于温度、营养各方面的调控能力都很弱,雏鸡放养,很容易造成对环境温度的不适应而死亡,导致成活率大大的价格,鸡场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。为了提高成活率和雏鸡的品质,让雏鸡到达标准,育雏阶段应该采用室内养殖或棚内养殖。 |